鱼台成为江北最大稻草草绳制品集散地
11月27日清早,田间还笼着薄雾,唐马镇古洼村后的草苫加工厂里,几十名工人正围着数台机器紧张的忙碌着,有的抱送稻草,有的把稻草均匀的铺开填进机器,草苫机发出“扎扎”的密集响声,不停地吃进稻草、“吐”出长长的草苫,在机器前铺展开……工人把草苫分割成一张张的,再卷成超大号的“鸡蛋卷”,立着排放在储存场地,过不多大会儿,就是金黄的一片。
该厂负责人、古洼村村民古继涛正为一台机器上机油,看到小编好奇地查看“超级鸡蛋卷”,就笑着介绍道:“这些2米宽的苫子都是给安徽砀山种大棚油桃的制的,棚大用的苫子就大,也比较厚,能用4年,一张得六七十元钱。”
废稻草加工成草苫,“含金量”就这么高了?古继涛说:“稻草没地方放时是废品,加工成草苫就变成‘宝贝’啦,可以用在毛木耳、蘑菇和蔬菜瓜果大棚种植,还有家禽温室养殖上,冬天保温、夏天防晒,相比较而言,既方便还经济。”他的说法得到了王鲁镇郑庄村毛木耳种植专业户郑孟强的证实。据郑孟强介绍,连盖带围边儿,每个占地约1亩的大棚要用10米长、1.2米宽的草苫近百张,一般一年得换一次,每个20多元,但也比棉被便宜,所以广受大棚种养殖户的欢迎。
“我今年的活儿都是砀山的订单,生意一直不错。”古继涛高兴地说。他从事草苫加工十几年了,都是订单加工,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加工长宽不一、厚薄各异的草苫。目前厂里有草苫机10台,小型机子每台要五六个人同时工作,大点儿的机子要12个人同时工作,他从本村和郭楼、孙阁等附近村招收剩余劳动力进行加工。
“俺机子上的几个姊妹手脚都比较麻利,配合的也好,干活速度比较快,一人一天能挣120多元钱。”正在给草苫机“喂”稻草的随庄村民古清华告诉小编,手中的稻草铺得又齐又匀。她们的工资按加工草苫的长度计算,每人每天平均收入百元以上。在家门口打工,既方便照顾家里,还能增加收入,每人每年能凭此增加收入2万多元。
在一河之隔的梁庄村村民王民的草苫加工厂里,工人在为徐州种植大棚草莓的客户加工宽1.2米、长8米的草苫,每张卖十几元钱,4台小机子每天可织草苫8000余米,虽然规模不及古继涛的厂子大,但每天的收入仍比较可观。
除加工草苫挣钱外,鱼台农民在农闲之余,用稻草打草绳、织草片、编草包等,用于瓷器、苗木花草等物品的打包与捆扎。“俺一天能打10盘草绳,一盘卖6元钱,一天能多收入60元钱。”11月19日,清河镇石集村村民史凤玲一边纺草绳一边高兴地说。
鱼台长年种植优质水稻35万亩,带动部分周边县市区种植水稻,稻草资源十分丰富。且由于地理与气候原因,这里产的稻草很耐用,加工成的草制品使用时间更长。该县在稻草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中,积极引导农民把稻草加工成草苫、草绳、草包和草片等,吸引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和湖北等地客户纷纷订购,在杜绝稻草焚烧防止污染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草苫加工需要大量稻草,带动了稻草的收购及运输。据唐马镇党政办副主任高照中介绍,每亩稻田生产的稻谷和稻草重量基本持平,都是千把斤。“原来除了烧锅没啥用处的稻草,现在能换成钱,任谁也不舍得一把火烧在地里啦!”陈丙村村民陈大志说。稻子收割后,村民把稻草卖给上门收购的贩子,每亩可得120多元钱。而从事稻草贩运的农民,每辆农用车每天可收入七八百元。
目前,山东鱼台有草苫加工厂百余家,稻草加工从业者数万,日消耗稻草数百吨,年产值2.2亿余元,成为江北最大的稻草制品集散地。稻草加工产业编成了山东鱼台农民销售、运输、加工等增收“金链条”,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