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桥镇赶制一批草袋
编草帘、扎边、分割、整理……在灵武市郝家桥镇王家嘴村的草编园区里,几台草编机正在不停地工作。十几位工人娴熟地忙碌着,草编机旁一个个上千吨的稻草堆,如同一座座小山头。
这几天,园区的工人正在赶制一批草袋。“这是给长庆石油提供的储备物资袋,每年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400万条至500万条。”文武草制品合作社理事长孙武说。
上世纪90年代,郝家桥镇就兴起了草编行业,后来因种种原因,产业一度陷入低迷。2013年,郝家桥镇把分散的草编户整合组成王家嘴村、西渠村、胡家堡村3个园区,入园草编户103户。
孙武告诉记者,他从1988年就开始从事草编业。当时是手工编织,一天从早忙到晚只能打40条草帘,一家人一天也就挣十几元钱。如今,他拥有两台草编机,1天最少可打5000条帘子,1条帘子1.6元,除去人工费,1天收入最少3000元。
崔渠口村的李占民家里的水稻刚刚收完,就来到王家嘴村的草编园区打工,草编让冬闲的村民又多了一份收入。
李占民告诉记者,他种了3亩水稻,秸秆全卖给了园区的草编户。
“我们只需拿着袋子把稻谷收回家,稻草的收集、运输都由草编户负责,省心不说,每亩地还能净挣100元,一年的化肥钱基本就够了。”李占民说,“以前的稻草,不是用来烧水做饭,就是喂牲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烧水做饭不用草了,怎么解决稻草成了农村的一大难题。现在好了,废弃的稻草变成了钱。我们两口子不用出外打工,在家门口8个月就能收入近5万元。”
目前,在三大草编园区的带动下,郝家桥镇草编产业走向规模化发展,三大园区一年便能消耗灵武市80%左右的水稻秸秆。
郝家桥镇灵武市三园草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社长杨学云说,如今在郝家桥镇,废弃的秸秆已成了“香饽饽”。下一步,他们计划精细化加工,通过市场开拓、工艺提升延伸编织草业链,向“精巧美”转变,以此提高产品附加值,让郝家桥镇草编走得更远。
- 上一篇:河南省编织草绳、草垫等草制品
- 下一篇:稻草加工草袋、草绳、草支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