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搓草绳往事
俗语“闲无事,搓草绳”至今仍流传在莆田湄洲湾沿海一带,向人们传递农闲时备农忙之需的生产生活信息,可见草绳和农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上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每每兴化平原水稻秋收之后,父辈及乡民结伴前往大量购买稻草,回乡后挑拣结实稻草,将它们捋顺、扎捆,趁冬闲之日搓草绳,用于来年收成捆扎农作物(诸如大豆、小麦、花生、番薯藤等),其余部分用于做围栏,那围栏约有一米多高,先将细竹杆、小杠木麻黄等间距插入松软泥土之中,然后缠上三、四道稻草绳,菜地四围俨然布上一道道密密匝匝的“防护墙”,可防止鸡鸭等小禽类闯入啄食和踩踏菜苗。
冬闲之日,漫长夜里。家家户户围坐在厅堂,就着昏暗的“马灯”(煤油灯),一边搓草绳一边话家常里短,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搓草绳之前,先将稻草浸润三分水份撩起、甩干,撷取两根稻草在手心里打个一字结、别开,然后用一脚踩着一股稻草,另一股别在膝盖上,以所需草绳粗细长短为标准,双手交替捻搓两股稻草,待搓到15公分左右,再将双股一合翻滚缠实,中途延续稻草接着捻搓,紧接着合股再缠牢,直至所需的长度为止。不用多久,在昏黄光线晕染下,地面上一条条黄‘绳蛇’若隐若现,淘气的大孩子总会恶作剧掀起草绳用力甩几下,叫嚷道:大蛇来了,大蛇来了,吓得弟弟妹妹们哇哇大哭……
上世纪65年秋天始,父辈及乡民一拨拨“脚蹬草鞋,草绳捆腰,肩挑蒸笼走福州”。他们带上自家收获的农作物,结伴上省城——福州贩卖土特产或做糕点小生意,补贴家用。当地居民被乡民决意的谋生形象所深深打动,送给乡民四句话——沿海人“花生排堆,蚕豆收粒;碗糕弄模,软糕(茯苓糕)称秤,阿兄为实不得了,赞叹沿海人无本钱做生意,能吃苦挣钱的本事。
回顾远去岁月里父辈搓草绳、走他乡谋生计,磨砺艰苦生活的韧性和勇气,心中升腾无限敬意;品读现代诗人聂绀弩诗词《搓草绳》:“冷水浸盆捣杵歌,掌心膝上正翻搓;一双两好缠绵手,万转千回缱绻多。缚得苍龙归北面,绾教红日莫西矬;能将此草绳搓紧,泥里机车定可拖。”字里行间把搓草绳的劳动场面写得缱绻多情又不失豪气,蕴含生活哲理及审美意趣,诗人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搓草绳场景写得拟人化、诗情化,让人的心一下子柔软了……
“闲无事,搓草绳”;脚蹬草鞋,草绳捆腰 ,肩挑蒸笼走福州;一双两好缠绵手,万转千回缱绻多…… 父辈及乡民捻搓草绳掌心的温度记录了那段流逝的岁月,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如今,在乡村里巷很少再见到有人搓草绳了。一方面,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草绳的需求量日益减少,同时随着机械化的无孔不入,草绳已逐渐被其它的绳子替代,而这些绳子往往是由麻或者各种合成纤维、尼龙等材料做成的,不仅比草绳强度高很多,而且制作流程更简易;搓草绳作为民间手工艺之一,也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草绳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让人唏嘘不已
当人们已经把草绳用做艺术欣赏的时候,当草绳已经渐渐被遗忘的时候,我时常还会想起那条条草绳,还有父亲已经粗糙的双手。抽过我的草绳!它是那么有韧性,它也是那么柔软,父亲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要强。我仿佛又坐在父的自行车后座上,迎着微风,抓着父亲的衣服穿行在那条美丽的西宝中线上…………
- 上一篇:父亲和草绳
- 下一篇:为什么要缠草绳,不缠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