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加工成草帘,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TAG:稻草,加工,成,草帘,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联系人:张经理 销售电话:15937370357 点击: 字号:大中小
昔日被焚烧的稻草,如今摇身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宝贝。部分农民用小小的稻草加工成草帘,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
辉南县朝阳镇的兴德村就是一个从事这个特色行业的小村落,每年光凭用废弃的稻草加工草帘就能收入近300万元,草帘加工在这里俨然成了固定产业。
走进兴德村马云刚家的草帘加工厂,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几台电动草帘编织机正在“欢快”地工作着,每台机器前都有两三个工人在紧张地忙碌着,有的在往机台里填充稻草,有的在给加工好的草帘裁边扎线。随着机器“嗒嗒嗒”的轰鸣,金黄的稻草很快变成做工精细的草帘滚下机台,打出的草帘被工人板板正正地捆好摞在一起,随时准备装车出售。
37岁的马云刚是兴德村草帘加工行业中办厂规模最大的老板,从事草帘加工已经8年,在他4500平方米的场院里,各种规格的成品草帘、草杷码得像小山一样高,横跨几十米。说起打草帘的事儿,马云刚感慨万千:“我们家4口人,有5亩多水田,这些地除了年吃年用外,基本不剩几个钱。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自己也出去四处打过工,可始终觉得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发现农村的暖窖、大棚、水泥路,都用稻草做的草帘子遮荫、养生,用途相当广泛,还得到外地去买,我就琢磨着在本地做这门生意,可是当初不懂技术又没资金,想干点事难呐。”谈起以前创业的艰辛,马云刚的脸上充满了无奈。“我能挣下今天的家业,多亏了政府的帮助和扶持。2007年,镇里得知我想创业没门路,不但为我提供了外出学习和考察市场的信息渠道,还帮助我申请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替我解决了没技术没资金的大难题,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
如今,马云刚家的草帘加工厂已有11台草帘编织机、3台液压草杷机、一台稻草传送机等十几台生产设备,还拥有两辆送货车和一辆高档小轿车,身家已达百余万元。产品除了附近砖厂、苗圃、蔬菜大棚等用户使用外,大部分远销白山、靖宇、抚松等地,并与通化铁鹰集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今年又签订了5万根草杷的生产合同,仅此一项,年销售额就达24万元。
草帘加工厂发展起来了,不但马云刚的腰包鼓了,收入增加了,还带动了村民共同增收致富。马云刚的厂里雇了十几名工人,都是本村的村民,正在干活的李文花告诉记者:“我家包了两公顷地,农闲时没啥事,就到这来干活,已经好几年了,一个月能挣3000来块钱,也是笔不小的收入,一年咋也能挣两万多块钱,家里的经济也宽裕了不少。前些年,村里村外到处是散乱的稻草堆,有的直接在田里烧了,有的沤了肥,不但污染空气,还白白浪费了,这几年将稻草卖到加工厂编织草帘,变废为宝,不但节约了资源,还增加了收入,今年我家光卖稻草就收入将近3000元”。在兴德村,形成规模的草帘加工厂还有五六家,带动像李文花一样的从业人员60余人,户增收2万元左右。
朝阳镇党委书记冯彦胜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水田能出120多捆稻草,收起来卖到加工厂,一捆稻草能卖1.3元左右,一亩地就能多卖150多元钱,相当于增产百余斤粮食。以此计算,兴德村有农户320户,农业人口1106人,水田种植面积3660亩,全村每年光卖稻草就能增收5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随着对稻草加工行业认识的不断提高,马云刚也越来越充满信心:“以后我想在稻草制品方面再增加些项目,下步目标就是再进些设备做床垫,扩大场地,增加稻草原料的存储量”。
- 上一篇:稻草“草帘”闯出大市场
- 下一篇:东港草帘子变"废"为"宝"铺出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