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电视编草帘;不出门不出村
TAG:看着,电视,编,草帘,不,出门,不出,村,不,点火, 联系人:张经理 销售电话:15937370357 点击: 字号:大中小
“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编草帘;不出门不出村,轻轻松松能挣钱。”这是颍上县黄坝乡郭圩村农民编草帘“编”出的顺口溜。这里是种植水稻的主产区,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堆放着金灿灿的稻草,以及编织好的一摞摞草帘。
家家户户编草帘
走近郭圩村,老远就听见机器生产的马达声;各家各院都有一两台草编机,正在生产草帘和草支垫。
“这活儿不累,一个人就能干。”今年67岁的村民彭可英说,自家的机器是手动的,专门从事打草支垫的活计。“没事的时候就编几条,一天下来能编上20多条,还不耽误做饭带孙子。”
在村民吕茂春家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两大堆稻草和一间小木棚,木棚中放着一台全自动草编机。两名中年妇女用毛巾包着头,把稻草秆均匀放入机器传送带上,随着哒哒的机器轰鸣声,一条用尼龙线轧制好的草帘就做好了。
2011年,吕茂春从沈阳购回一台自动草编机,每天的产量也从原来的五六十条增长到现在的五六百条;他还专门找了两个村民帮忙,现在的生意做得更大了。
在郭圩村,草帘加工户随处可见。村党支部书记郭敬安告诉记者,郭圩村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草编加工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本村的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高峰时期,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台草编机,人人都在忙草编;即使现在,做草编的也有五六百户,占到全村的一半。
院落里、麦场上,草帘编织机“欢唱”不停,打出的草帘板板正正摞在一起。路边上停着不少卡车,人们正忙着把编好的草帘子装车,一派繁忙的生产交易景象。
草帘卖得好价钱
由于加工草帘的农户多,稻草自然成了抢手货,原本不值钱的稻草摇身变成了“香饽饽”。村支书郭敬安告诉记者,一亩地的稻草,价值能抵上大半亩的稻谷。村民把稻草编织成草袋、草帘,每亩稻草可增收400多元;而且,废弃物变成可用资源,稻草实现了再次增值。
村民吕茂春抱着一大捆稻草放到草编机前,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自家十来亩地的稻草根本不够用,就从周围乡村收购,每斤大概一毛钱。生产出来的一条草帘能卖到两块钱,总成本六七毛钱。也就是说,经过简单加工,稻草的价值增加了两三倍。草帘主要销售给窑厂、温室大棚,远销至合肥、河南、湖北等地。“上个星期,合肥一家窑厂要了6000多条,一次就卖了1万多块钱。”吕茂春告诉记者,一年下来纯收益能达10多万元。
变废为宝促增收
村支书郭敬安说,村里光草编一项,一年就能创收五六百万元。此外,这两年,附近乡镇的稻草价格不断上涨,目前每斤一毛钱,每亩水田的稻草能卖100多元,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烧火柴”变废为宝,比起之前在田地中焚烧的处理方式,也减轻了空气污染,保护了环境。
村民彭可英告诉记者,草编给农闲时的农民提供了一条增收路子。农闲时节,别的地方的村民打牌斗地主消磨时间,而俺村村民都在忙着编草帘,村风村貌也好多了。
“下一步,倡导有条件的村民更新设备,采用全自动草编机,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村支书郭敬安告诉记者。
- 上一篇:农民把稻草打捆用以编制草帘
- 下一篇:草帘编织加工厂为我编织出一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