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句昆明话都藏着个稀奇故事!
可能很多昆明人都没想到,自己平常天天说的昆明话,古雅纯逊,有着古往今来各种典故,生活经验总结,甚至各民族语言融合的痕迹呢。昆明话里甚至有一些古老的外语,比如说一些昆明人把钱叫做“得啷”,这是古波斯语里对钱币的称呼。是西域民族进入云南带来的语言。小编今天就来给大讲讲我们熟知的昆明话背后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昆明话的历史
在汉朝以前,有关昆明的文字记载是找不到有关汉语的材料的。据此推测,当时昆明地区通用的语言应该是当地的民族语言。但从云南后来发现的一些碑刻来看,如东汉《孟孝琚碑》、晋代《二爨碑》、唐代《王仁求碑》、《南诏德化碑》,我们可以肯定:从东汉到唐代,在云南,至少在一些重要城镇的上层人士中已经同用汉语、使用汉文字了。
昆明方言的成型即在明朝时期。明朝以后从内地来到云南汉族移民的原住地,大部分是江西、安徽、湖广、南京、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到了清代和近代,华北、四川的移民也大量进入云南。
昆明话的形成与历史上汉族人口徙居云南有着密切的关系。昆明话“新派”、“老派”的差别最初产生于二十世纪40年代。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北方难民和江南难民逃迁昆明,尤其西南联大南迁昆明以后,对昆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大量的外来人口,对昆明方言的演变有着不容忽视的催化作用,故逐渐形成了“新派昆明话”。
菜海子
经常有外地朋友打击说,你们云南人把一个个高原湖泊都叫成“海”,真没见过大世面。其实他们不知道,在元朝的时候,蒙古族大量进入昆明,蒙古人把面积较大的水面叫做“海子”,如今北京的中南海、北海名称也是由此而来,所以昆明的滇池也被称为“海子”、翠湖最早名字也叫“菜海子”。云南很多高原湖泊边上都有“望海楼”,望的就是湖。
哭咪拉苏
本土少数民族语言进入昆明汉语方言的就更多了,昆明人把吃的肉叫做“嘎嘎”,形容人流泪“哭咪拉苏”、说废话说个不停叫“呜噜摆徕”,形容只一小点的“麻萨点”,民族融合的语言痕迹就留到了今天。
得啷
昆明话里甚至有一些古老的外语,比如说一些昆明人把钱叫做“得啷”,这是古波斯语里对钱币的称呼。是西域民族进入云南带来的语言。
卖马
昆明人把出卖别人叫做“卖马”,这里面有段典故:宋代司马光家里有一匹看上去很不错的马,但有暗疾,跑上一段时间就会倒地不起。司马光让仆人牵去卖掉。仆人隐瞒了马的毛病买了个好价钱。司马光知道后亲自向买主赔了钱,说明了原因。后来这个典故的意思变成了出卖别人隐私,“卖马贼”被昆明人所痛恨,这是司马光也料所不及的。
抖草
以前,昆明穷人多,夏天太阳大的时候,家家都会把被褥拿出来晒。富人家当然是棉絮锦被,但穷人家大部分只能在木板床上垫床草垫,就晒草垫子吧。晒被褥的时候,大家都要拍打一下,草垫子拿在手里抖抖就行。从此,“抖草”就成了昆明话里讽刺人拿着没有价值的东西还要炫耀的代名词,例句:“你这水平写文章,完全是抖草!”
差芡
形容谁做事水平不高,昆明话形容为“差芡”,这和吃有关系,以前厨师做菜,要由芡粉来勾芡,使菜美味可口。遇到手艺不高的厨师,菜的味道就差点,由此就有了“差芡”这个词。
螬奈
螬奈,是昆明人形容肮脏的词,现在也说哪个人人品有问题。其实,“螬奈”最早所指。是厕所里的蛆,在粪水里蠕动的样子……打住,不能说下去了。幸而现在的昆明人已经不大知道这个来历,不然,哪家餐厅被人说是“螬奈”,那还有活路吗?
孔雀
孔雀到求偶期会开屏,但是昆明动物园里的动孔雀,被训练后时时开屏,不一定能得到配偶。由此,昆明话里的“老孔雀”被指为自作多情的人。还有一位中药“甘草”,用在什么药里都可以,昆明话认为它随处都可以显示自己的存在“孔雀站在(干)甘草上”,就是自作多情到了极点。所以啊,外地朋友到云南可不要上当,别以为人家说你是“老孔雀”是在夸你啊。
尖刚
80年代初期昆明流行台球,夸奖打得好的多说“这一杆打得奸,奸杆啊!”后因昆明人前后鼻音不分,也说“尖刚”,形容厉害、特别的东西。
给是……?给去(ke)哪点?
句子中的“给”,读作ge ,是昆明人问话中常见句式,(原字应该是“口”指旁边加一个“格”字。但电脑字库中找不到)。来源:安徽省合肥市方言“克是……?”用法、词性完全一样
包弹
(“弹”读作摊){古}指责、批评。来源:元代杂剧,见《董西厢》。
血胡淋喇
指血迹斑斑。来源:元代杂剧,见《勘头巾》
鏖(ao)糟
原指人身上汗垢,后形容肮脏。来源:元代杂剧
腌臜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的“腌臜”(音“阿扎”)一词,在今天的昆明话中仍很常用,意指人猥琐邋遢。
蒙松雨
小雨。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含
夸奖人精明能干,今多用“含实”。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神
形容人精神不正常,今多用“神头神脑”。来源:东汉《说文解字》
相干
有关联。或作:不相干。例:你和我有那样相干?来源:《汉书》
上复
求饶、恳求。例:我上复你别闹了!来源:江淮方言。
呛得
形容说话针锋相对,例:你给是要呛着我?来源:云南运输多为汽车,夜间两车交会时应降低前射灯光,有驾驶员缺乏道德,一直开足大灯,呛到对方。
买买或买卖三三
昆明人的语气次堪称一绝,李白《蜀道难》开篇有云:噫吁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有中学老师在翻译课文时说,“噫吁唏”译作昆明话是最有气魄,最能反映蜀道之难的。昆明话的感叹词为“买买”或“买买三三”,大声地喊出来,的确很难有其他方言的感叹词能比拟了。
红白滥胀
昆明人有形容胖子的一个词:红白滥胀。红,应是指胖人的脸色,白,似乎胖子给人的印象多是白白胖胖的,滥胀,当然是指胖子的身躯雄伟,给人江水泛滥要涌出来的感觉了。这个词难免刻薄,恐怕没哪个胖人甘愿这个词加到自己头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词的确很形象,很生动。
甜不粘咸
昆明的口味近于川味,但不及川味辣,也喜咸辣甜鲜酸,但昆明人的口味大开大豁,或者纯甜,或者尽咸,很少让食物串味,所以昆明人有一个形容食物不合口味的词:甜不粘咸。这是一种什么味道?恐怕没人说得清,但却生动的表现了该事物的口味不佳,不知所以,很有昆明特色。
甩米线
昆明人把吃米线叫做“甩米线”,因为米线细长而滑,用筷子很难夹住,吃米线要连划带吸,于是就会使米线被从汤汁中迅速扯出,甩起汤汁,所以就把吃米线叫做甩米线了,之后推而广之,凡是吃带汤汁的东西昆明人都叫做“甩”了,统称为“甩大碗”。(还有一种说法:明、清时期驻扎昆明的戍边军队,很多在放哨时都需要攀爬到峭壁上,遇到吃饭时间上下很麻烦,就有军士通过把饭菜包裹起来,用力甩刀峭壁上给放哨的人食用;沿袭至今,甩字就成了用餐的一种代言。)
吃跳脚米线
昆明小学生考试之后,等家长开家长会,考试成绩不佳的小孩心中肯定打鼓,怕回家“吃跳脚米线”。“吃跳脚米线”就是被家长拿棍子教训的意思,米线是云南特有的小吃,状细长,与棍子相似,孩子被家长追打肯定是又跑又跳的,所以“吃跳脚米线”实在是形象又幽默的。
卖户口册
昆明人把给人乱出主意叫做“叫人卖户口册”。把户口买了,实在是很笨了,这样形容乱出主意的人,实在是尖刻的幽默。
洋火
昆明人中,很多人现在仍把火柴叫做“洋火”。云南地处祖国边陲,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中的英法把触角通过越南缅甸伸向了云南,西方的先进文化和产品也随之来到云南,于是云南人在火柴这些西方产品前加上个“洋”字以表明来源,于是出现了“洋火”这样的词语。
洋老咪
云南还把白人戏称作“洋老咪”,原因已几乎不可考了,但这个叫法在云南、在昆明很普遍,并且影响深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昆明人把可乐叫做“洋酱油”,十分形象、诙谐。
飞机菜
还有反法西斯战争期间,驻扎在昆明的美国空军飞虎队队员们食用的芹菜,也被昆明人结合飞行员的形象叫做“飞机菜”,极具时代特点,并显露出昆明人可爱的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