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帘、草支垫、防砂固沙秸秆无污染草编制品
9月7日,焊工们将3个大型伞状铁架挪到宁夏稻艺编织有限公司的院子里,插花移民谢对玲和几名妇女抱着一捆捆芦苇上前缠绕、编织。
“这几个准备做成凉亭的造型,最近乡村旅游渐渐复苏,农家乐的订单也多了起来,我们学习了新技术,在蒲草、稻草编织小工艺品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利用芦苇做大型草编制品。”平罗县妇联兼职副主席、公司总经理陈招弟说,每年以每吨530元的价格收购本地蒲草100吨左右。
“过去秋收完焚烧秸秆每亩要花80元,现在到时间企业的人过来统一回收,每亩还给我们80元。”兴林村村民何宝财说。
通伏乡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水稻种面积10.8万亩,年均水稻总产量7万吨。近年来,该乡积极引进水稻副产品加工企业,探索水稻“循环经济”新模式,延伸稻草综合利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三产融合、综合利用、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之路。
“我们还将稻谷和稻灰回收利用,将水稻废副产品‘吃干榨净’。”通伏乡乡长吴少兵说。
宁夏新潮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3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加工、密闭包装的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每天生产70多吨精细化分离的农副产品,销往饲料生产厂、啤酒酿造厂、药厂等下游企业。
为有效解决稻壳等农副产品无法处理的问题,填补通伏乡农副产品延伸加工的空白。该乡引进宁夏新潮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稻壳、碎米深加工成为全脂米糠、稻壳粉、菌菇培土等,大大提高了大米加工副产品的综合效益。
“别人不要的稻壳粉和稻灰到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宝,通过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改创新,采用负压分离新技术,三层筛网实现4种物料的稻壳分级。”该公司生产负责人王建成一边向记者介绍,边将1.2目和1.0目规格的稻糠成品放在手上揉搓。
据了解,该公司年加工稻壳、米糠6万吨,消化本地稻糠、碎米等农产品,解决了周边5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的副产品。同时,为周边农民提供工作岗位160个,季节用工1200余人次。目前,通伏乡稻谷加工产生的米糠、稻壳、碎米等副产物约占30%。
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多种融合发展模式,通伏乡将一个个“变废为宝”赋能稻草新生命的项目在新潮村、马场村等村“落地开花”。“草文章”越做越大的同时,也化解了“秸秆”难题,为各村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2019年,通伏乡农村人均收入16776元,较2018年增长8.5%。
工人将一扎扎制作好的草垫按规格堆放。
位于平罗县通伏乡兴林村的宁夏环恒环保有限责任公司,机械车辆正在将收来的稻草摆放成堆。
村民何凤霞正在进行草植垫加工,这份工作位她带来一个月四千余元的收入。
工人正在为草编工艺品焊接“骨架”。
数百平方米的库房中摆满了利用稻草制作的成品。
为编织玩偶上色。
在焊接好的“骨架”上进行稻草编织。
一件件精美的草编成品被陈列在货架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手编花篮。
谢对玲笑着编织“希望”。
在宁夏新潮农产品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工人们将机器中粉碎好的稻壳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