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苫子用以铺垫成遮盖物品的编织物
草苫子,北方旧时用稻草(老品种稻草长60—80多公分)或谷稻草为原料,用以铺垫成遮盖物品的编织物。
做铺垫的苫子,指用稻草编制的铺垫物,俗谓稻草苫。旧时,每年收割的小麦入场后,妇女赶紧就地取材,将小麦捆破开,捉齐麦穗,划去叶子成短小麦株,敲掉麦粒,晒干,打捆,储放。待“三夏”过去,再将成捆的稻草泡湿,在条凳或支架上,依设计宽度,分格放妥合股经线,即可进入编织程序,俗谓“打苫子”。其工艺流程并不复杂,用稻草拧一条端腰,即可续稻草编织。两边超长部分拧成绳状以收边沿,按设计厚度、宽度,掌握交错盘结经线。基本要求是:正面平滑、底面咬茬、拧秸收边整齐。一般长度两米左右,夏天铺垫在荫凉处,躺卧在上面小憩或护秋睡眠时铺放地上,厚实、平软,不硌身子,又有粗实边沿,可防虫豸,家家户户用它。也有的农户家,将稻草全部打成苫子,搬运到集市上销售,换个零花销,以补家计。(将稻草劈开为篾子,可编织或粘贴成多种工艺品。)
我刚学穿扎腰裤那年夏天,从西南乡里来了父女俩,一推一拉的拱车上装两大捆稻草苫子,来赶集出售。我在一旁玩儿,撒了尿怎么也扎不上腰,那女的笑了笑,教我提裤子缅腰扎上腰带,我叫了她一声“姑”。她梳一条粗粗的大辫子,穿件花粗布大襟褂,笑眯眯的。快晌午的时间,天上忽然云彩像塔、一会儿下雨哗哗,老头儿很发急,苫子没遮盖头,淋了雨,不光失掉光泽,还会发黄发霉,再也卖不出手了。恰巧,北街上二夯头从姐家扛一床刚拆洗的被子路过,见他们父女急得叫天不应,犹豫了一下,便随即抖开被子盖严实了车上的十几领苫 子,救了一难。秋后,那位 “姑”就变成了“二夯头的媳妇”,我就改口叫“婶儿”了。这个“婶儿”将打苫子的 手艺随身陪嫁,二夯头两口子赶集卖了好几年稻草苫,换 钱买了头小毛驴儿。
打草苫子,比编织麦秸苫技术工艺简单得多。将谷稻草(南方用稻草,山区里用长杆山草)根部戳齐,用麻(俗称“经子”)线绳拴在平地橛子上,取一团麻线绳当纬,按设计厚度将谷秸(几条)根部对齐,拦腰平放在经线上,用纬线环绕经线扣实勒紧,环环相扣,延续编织,也不用结边收沿。按设计长度收尾勒死结头即完成任务,卷起来存放。尚未扬场的粮堆或未打扎的谷垛、豆垛、土坯垛什么的,就用草苫子从下向上踅起来,一层压一层,层层加高密实,顶部一撮,捆紧,防风刮开。如逢雨水,水流沿顺着谷稻草淌下来,不会透漏进去。
稻草稻草还有一种用途。旧时贫穷人家,冬天为了保暖,便用几条经绳将谷秸编造成厚实的草帘子,俗名“高苫”,挂在屋门口或窗户上,尽管屋内黑洞洞的,但可挡风御寒,室内没有取暖设备,亦可度过冬天了。有的农户为了节省几个钱,不买木质锅盖,用谷秸压扁拧编成结实的圆型草盖件,既当锅盖,又能闻到蒸干粮做米饭时的草香味儿,一举两得。
一捆谷秸(俗名“黄草”),一缕麦秸(将黄草、麦秸轧扁软铡碎当饲草),实在平淡无奇;但在农民手里,就成了有用之材。他们以勤俭持家和劳动智慧的双手,编织成农家生产生活中一年到头离不开的物件(那个时代没有塑料膜)。现时,它们早已淡出了农民的生活,成为历史。草苫文化传承多少世纪了?最初的发明创造者是谁?无史可寻。其实,只要记住它们曾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一道风景就足够了。
- 上一篇:稻草制作的草帘和草毯
- 下一篇:山东济宁稻草深加工可编织草包、草帘、草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