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漠成为绿色银行
一天、一月、一年……近十年的坚持,是第二师三十七团干部职工对绿色的渴望;一寸、一尺、一亩……三十七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建成了4200亩大型防风固沙林带。这是三十七团人征服自然的壮举,勤劳智慧的三十七团人,在漫长的治沙壮举中,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三赢之路……
沙漠巧绘千重碧
三十七团地处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且末腹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团场干部职工饱受了风蚀沙尘之苦,也为团场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能在沙漠中求生存、谋发展,营建绿色家园,团场历届党委站在维护绿洲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研究确立了“构筑立体型防风固沙体系”的治沙理念。
自2006年开始,每年的春秋两季植树造林都被列为团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团党委书记、政委宁丰在2015年春季植树造林动员会上指出:防沙治沙、改善三十七团生存环境,要把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生态立团”理念,既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又促进职工增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团场干部职工先后修筑芦苇固沙障184公里,包括标准化条田林、支渠林、斗渠林等在内的外围林共4200余亩,种植了胡杨、青杨、沙枣、沙拐枣为主的生态防护林280万余株,完成义务植树720万株。
黄沙变成万两金
“让万顷黄沙变成万两黄金”。这是该团干部职工治理沙漠喊出的豪迈口号。
近年来,团场把沙漠化治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种植红枣、打瓜等经济作物,试种核桃、香梨、四季玫瑰、黑枸杞等10多种沙生植物,逐步在沙漠边缘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团场总投资8000余万元,占地1500亩,拟建300座大棚的设施农业中心,集优质果蔬、花卉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将打造成为且末县域及大庆油田果蔬等副食品供应基地。
团场还积极调整产业布局,种植冬小麦、油葵、饲草,带动种植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发展,实现“以草养畜、以畜养园”的农业生产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团场还计划种植核桃、苹果,四季玫瑰、香梨、藏红花、甘草,套种立体间作玉米等农作物,推进团场优势产业、特色林果业共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
枣业结出幸福果
自2006年起,团党委提出了“退棉进枣”推动红枣产业发展的战略,全团种植红枣面积达1.76万亩,注册了“南屯玉枣”红枣商标。为提高红枣在本地加工转化能力,加工能力可达千吨的新疆巴州沙漠玉枣有限公司在团落户、投产使用。目前团场正在积极拓展红枣产业精深加工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红枣产业的综合效益。
现在的三十七团,数万亩红柳、胡杨、沙拐枣、沙枣、青杨、枸杞蓬蓬勃勃、郁郁葱葱,十余个治沙植物品种,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在赤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一片绿的汪洋。
- 上一篇:公民环保”:问君能有几多“尴尬”和“作为”
- 下一篇:给你最真实、最一线的住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