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物资运输要道——粤汉铁路
凌鸿勋(1894~1981),铁道工程专家,毕业于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交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科,曾被选送美国桥梁公司实习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选读铁路工程。1918年回国,1929年7月担任陇海铁路工程局局长兼总工程师,1933年初接任粤汉铁路株洲到韶关段工程局长兼总工程师。
粤汉铁路全长近1100公里,武昌至株洲段414公里已于1918年建成,南段广州至韶关224公里也于1915年修通,唯株洲到韶关段456公里,因款项无着和地形特殊困难,此时已经停工14年。此前,英国工程师已对这段线路进行过多次勘测,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但因展长和隧道过多而没有定案。凌鸿勋担任局长后,重新主持勘测,确定的路线比英国人勘测需要的隧道减少了50多座,使得该段铁路提前一年零三个月竣工,为南京沦陷后武汉坚持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粤汉铁路三段的建设前后历数十年,且采不同标准,1934年9月,凌鸿勋发起将粤汉铁路三段标准统一的会议,经过艰辛的努力,使粤汉铁路全线采用当时国有铁路规范的标准,为其运营管理和维护提供了便利。
抗战爆发后,凌鸿勋辞去先前兼任的湘桂铁路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之职,全力主持粤汉铁路运务。日军封锁广州出海口后,凌鸿勋迅速设计接通粤汉铁路和广九铁路,使物资得以从香港运进。同时抢筑武汉码头,用民船过驳,将8台机车、64辆货车运至内地。自卢沟桥事变至粤汉铁路首尾沦陷的16个月里,粤汉铁路完成运输运兵列车2341列,运送抗日部队210多万人;军需列车533列,累计重53.9万吨;由香港转入内地建筑材料70多万吨。